top banner 4 mission education

佛化家庭于现代社会的价值

 
guanyin正信的在家佛教徒应该拥有正确的佛教信仰,把佛法实践于日常生活中,减少恶习、增长善业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,并且在家庭中更尽责,使自己与父母、子女、配偶的关系更和谐。这样,家人就会从我们的身心净化中,直接感受到学佛的益处,自然也会来学佛,这是建设佛化家庭的最有效方法。


icon lotus和谐家庭的基本条件:


1.  实践慈悲喜舍六度行:


(一)慈悲喜舍
  • 给家人光明信心(慈):持有慈爱家人的心怀,时时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与信心以期家人能够幸福、快乐与健康。

  • 给家人法缘福慧(悲):持有怜爱家人的心怀,及时给予协助与鼓励以减轻他们在面对身心上的苦恼与痛苦。

  • 给家人善缘喜悦(喜):时时给予家人愉悦与安稳的生活,当家人有所成就与善行等都应给予他们赞叹与鼓励。

  • 给家人清凉自在(舍):平等对待每一位家人并不执取对家人的爱,让他们生活自在与愉悦。

(二)六度


(A)布施: 除了物质上的布施,还可以是言行举止上的布施。如:
·  学会在家奉献,如分担家务,各尽其责。
·  常说爱语、柔软语、亲切语、慈爱语,给家人清净信心。
·  时时关怀家人,让他们感到精神上的慰籍和家的温暖。进而激发他生起增上心和精进心。

(B)持戒: 持戒的意义是断除不该做的恶习与事情,并时时行善。正信的在家居士应遵循三皈、五戒,这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。持戒不是种约束,它具有警惕作用,也是一种 “防护”。


          三皈依:

          皈依三宝(佛、法、僧)是将身心无条件地归投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。
          三皈依是一种由衷的宣誓、一种恳切的承诺、一种渴仰的祈求、一种虔诚的归投,对信仰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  从三宝的启导下,得到人生的指归。


          五戒:
          持戒的目的是在止恶行善。止恶为不造一切恶业,可远离苦的果报;
          行善为努力行一切善业,可得幸福的果报。
          1.  不杀生:主要是以不杀人为主。
          2.  不偷盗: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,不收不义之财。
          3.  不邪淫:主要不违社会秩序,不背人间伦理,不妨害家庭,不损伤健康。
          4.  不妄语:主要不以语言使到他人受到损害。
          5.  不饮酒:应包括麻醉药在内,主要是不以饮 用酒精及麻醉药,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杀、盗、淫、妄的犯罪行为。

(C)忍辱: 学会包容、礼让与忍耐,不意气用事。以和谐的方式来面对与处理问题。

(D)精进: 谨守一定的礼节和各尽其责,共同为缔造和谐家庭而努力。

(E)禅定: 时时警惕自己要感谢、感恩、报恩,把心柔软化、不慌乱,以沉稳的心来面对难题与问题。

(F)智慧: 以智慧来化解冲突与矛盾,以之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与考验。


2.  同一信仰:

拥有共同的思想和生活道德观,是建立和乐家庭的要素。 鼓励在家居士建立和乐的佛化家庭,通过家庭的净化来达致社会的净化。


3.  经济规划:

用正当的方法,用自己的体力、技能、资本和智慧来谋取生活所需,尽量避免从事违背佛教五戒的事业。经济来源主要作用是促进家庭生活的安乐并达到道德的增上。所以日常生活应依中道而行,不过于悭吝也不过于奢侈,应作适当的处理与分配。
  • 日常生活费用:自己和家庭生计,包括儿女教育费、供养父母费等。
  • 营业经费 :经营业务所需的资本。
  • 积蓄 :需做适当的家庭储蓄以备急需,如医药费。
  • 行善积福 :救济亲戚朋友、布施贫穷、供养三宝、做慈善、文化、教育等公益事业。


icon lotus家庭伦理

家庭伦理是家庭成员之间在相处上应该持有的态度,亦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应尽的责任与义务。家庭伦理关系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上,这包括亲子、夫妇与兄弟。
  1. 亲子关系

    ·  亲子之间的关系,是由于血缘的结合,所以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感情 -- 爱。这种爱在双亲称为 “慈”,在子女称为 “孝”。
    ·  父母应当竭力地爱护与教育子女。
    ·  子女应当至诚地孝敬与奉养父母。
    ·  “亲” 与 “子” 之间必须各尽其责,各守本分。
    ·  “亲” 与 “子” 之间应当持有互待时的合理德行与礼仪。
    ·  佛教除了重视个人的内心净化外,亦相当关注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与敬重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与爱心。
    · 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、实际的、关怀的、无我的,是 “自我牺牲的爱”。
    ·  子女对父母的奉养、孝敬、关怀、爱心,则是发自内心。知恩感恩,所以在单纯的天伦之爱上,还有恭敬尊重。
    ·  亲子之间的相处,在态度上应是坦诚、平等对待与将心比心,这种感情是互爱互敬、心连心与亲密的。

  2. 夫妇

    ·  夫妇可说是社会、国家的基础。社会的安宁、和谐皆有赖于家庭的和乐。完美的家庭生活亦是建立在双方的德行。
        例如:信仰、思想、性格、见解等一致的基石上。
    ·  由佛陀所订的夫妻伦理内容来看,夫妻的关系并无谁尊谁卑的问题,而是平等相待,里外分工合作。
        各守其职,各尽本份,彼此关怀、尊敬与成就,携手圆一个幸福的家庭,彼此在欢愉、健康的生活中共同学习与成长。

  3. 兄弟

    ·  不仅指兄弟还指姐妹、叔嫂、伯与弟媳等关系。
    ·  兄弟本是同一母体所生,也有异母所生。
    ·  但在家庭中为了讲究 “长幼有序”(尤其是中国社会),所以做弟弟的须对哥哥恭敬有礼,而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;
        并且为弟弟树立好榜样,教导弟弟。这可说兄友弟恭的 “悌道” 关系,亦即是兄弟之友爱伦常。


icon lotus四大方面
  1. 孝敬父母

    感恩父母生养之恩 ~ 父母恩

    (A)在原始佛教圣典中提到,孩子从出生至成年,父母给予子女无尽的爱心、养育、教导等辛劳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所以,我们对父母要知恩、感恩与报恩。
    (B)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,母亲十月怀胎受尽折磨,我们应感恩父母的托胎生产之恩。
    (C)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成人,给予我们生活所需,并给予我们教育,所以应报答父母的哺乳养育之恩。
    (D)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中提及除了母亲怀胎受尽折磨外,父母对我们还有 10 种恩德:

           (一)怀胎守护恩
           (二)临产受苦恩
           (三)生子忘忧恩
           (四)咽苦吐甘恩
           (五)回干就湿恩
           (六)哺乳养育恩
           (七)洗涤不净恩
           (八)远行忆念恩
           (九)深加体恤恩
           (十)究竟怜悯恩


    佛陀以身作则:

    ·  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年老生病时,亲自照料父亲并为他讲解佛法。
        净饭王往生后,虽贵为人天至尊,但为报答父恩,佛陀仍亲自为父亲抬棺。
    ·  佛陀也曾到忉利天为生母说法,以报母恩。


    子女对父母的义务:

    ·  子女对父母的爱,虽然亦是出于天性与本能,但是必须仰赖于教育的启迪和培养,方能激起子女对父母的爱。
    ·  子女的爱心一旦经过激发而隐藏于内心,称之为 “孝心” 或 “孝思”,如果彰显于外则称之为 “孝行”。

    (一) 尊重恭敬父母并实践慈悲喜舍六度行

              慈悲喜舍:
              1、慈:孝敬父母,时时关怀与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。
              2、悲:当父母生病时,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并耐心地照顾他们。
              3、喜:给予父母一个愉悦与安稳的生活与环境。时常鼓励与赞叹父母的善行。
              4、舍:让父母生活自在喜悦,不作出造成父母身心上的负担的行为。

              六度:
              1、布施:除了提供父母物质上所需如一切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之外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对父母应常说爱语、柔软语,使到父母无论是身体或是心灵上都处于 愉快。
              2、持戒:不进行令父母担心与蒙羞的事情。如拥有正当的职业,不做违背五戒 的职业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鼓励父母依从五戒十善。
              3、忍辱:对待父母应持包容心、忍耐心,特别在他们生病或行动不便时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照顾他们就好像当我们生病时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,应将心比心地 对待他们。
              4、精进:对父母应谨守一定的礼节,应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,为提供父母一个和谐与有保障的环境而努力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子女与父母之间或是婆媳之间的相处都 是一门学问,应共同为了缔造和谐家庭而努力。
              5、禅定:时时警惕自己要感谢、感恩、报恩,把心柔软化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以沉稳的心来面对与父母之间意见上的分歧或是相处时的问题等。
              6、智慧:以智慧来化解冲突与矛盾,并以之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与难题。

    (二) 法供养为最

              让父母接触并听闻佛法与修行并从中获得佛法上的利益,甚至给予妥当完善的生命规划。


  2. 慈爱子女

    ·  子女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,必然会情绪稳定,心情愉快;在心智上也能获得健全的发展。
    ·  能够得到父母充分爱心的孩子,在家庭生活中,自然能够与兄弟、姐妹相处得很好,并且会将爱心分给别人,
        同情别人、关心别人;长大后在事业、婚姻上能获得成功。


    亲对子应尽的义务

    (一)慈爱子女并实践慈悲喜舍六度行

              1、慈:亲爱怜念儿女,随时提供子女成长生活一切所需与快乐。
              2、悲:孩子面对身心上的痛苦时,父母及时给予辅导与鼓励,减轻或除去孩子的痛苦。
              3、喜:当孩子的成就与善行或幸福生活时,为之感到高兴并献上真挚的祝福与喜悦。
              4、舍:慈悲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不论他们有任何的不同或差异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当孩子长大,开始负起自己的责任,过独立的生活,成立自己的家庭,父母虽然还是以慈心、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悲心和喜心来对待孩子,却同时具有舍心,一点也不执着或舍不得。

    (二) 六度

              1、布施: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·  财施:给予孩子饮食、衣服、用品、零用钱等财物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·  法施:教导孩子世间的善法,例如:礼貌、敬老尊贤。教导孩子佛法。让他们从小就学习佛法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他们将一生受用。得到佛法的熏习,孩子就懂得自爱自律,学业也自然会好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·  无畏施:让孩子没有恐惧。例如:当孩子害怕或没有信心时,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安抚与鼓励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多肯定孩子的能力与善行,多拥抱,常说爱语、柔软语与慈爱语。多称赞少责备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细心发掘孩子的优点,就算在学业上表现不好,只要他尽力了而有一点点的进步,也应给予称赞与鼓励。
              2、持戒:父母应以身作则,成为孩子生活上的典范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· 坚守五戒,如不饮酒、不抽烟、不说粗言,孩子自然不会沾染这些习行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·  父母都能以欢喜心来做家务,自然感染孩子也一起做家务了。
              3、忍辱:每个小孩的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。倘若孩子学习不如意,应给予耐心与时间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与孩子沟通之间产生问题时,应给予容忍再找适当的时间与机会来给予劝导。
              4、精进:亲子之间应用有共同的活动空间。可一起到寺院去礼佛或参加修持活动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例如孩子上儿童佛学班,父母参加共修班。父母也可参加一些亲子辅导课程或是讲座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以从中学习与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需求,做个 “高素质” 的父母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并共同为了拉近彼此的和谐亲子关系而精进努力。
              5、禅定:把心柔软化,以沉稳的心来面对与孩子意见上的分歧或是相处时的矛盾等。
              6、智慧:善巧和温和的方式来教导孩子。教之以善知识,引入善道,制止子女为非作歹,步入恶途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提供子女完善的人生规划,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

  3. 夫妇和顺

    社会是由家庭组构而成,而幸福安乐的家庭必须由夫妻彼此遵循家庭伦理、互敬互爱、彼此牺牲与扶持而组成。若夫妻之间能够做到见和同解,担起应尽的责任,婚姻生活一定美满幸福。

    夫妻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,是处于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,扮演着互补的角色并以礼相待与相敬如宾。这样的共同生活关系才能持久与和乐。为使婚姻生活和谐、夫妻感情融洽,夫妻间必须绝对忠诚,互相信赖以及保持沟通。

    夫妇之间应尽的义务

    (一)夫妇和敬实践慈悲喜舍六度行

    1、慈:对配偶生起善念,增长对自己、配偶甚至是身边的人慈爱之心。
    2、悲:尽量让配偶远离烦恼,于生活中实践一些简单的悲行。配偶经历了一 天的劳累后,应嘘寒问暖与体谅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当配偶生病时应给予细心的照顾,并在配偶有烦恼时,安抚他的情绪与给以慰籍等。
    3、喜:了解您的配偶所取得的成就得来不易,为他的成功或成就感到欢喜。分享他/她的喜悦与快乐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当您的配偶拥有善行或美德时应为他拥有这些美德而感到欢喜,赞叹并鼓励他/她增长本身的美德与善行。
    4、舍:您与配偶是平等的,他是一个您不可能占有的独立个体。舍去对彼此的执着,让彼此的感情充满自由与成长空间。

    (二) 六度

    1、布施:
    ·  财施:提供配偶生活上的必需品,让他/她免受身体上的不舒适。
    ·  法施:与配偶分享佛法,帮助他离苦得乐。通过修习、实修及领 悟佛法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鼓励他/她与您一起参与佛学讲座、课程、静坐等佛 学活动,并共同成长。
    ·  无畏施:给予配偶信心特别是佛法上的,使他脱离恐惧与烦恼。经常提醒您的配偶他/她及所有众生潜在的佛性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让他觉知希 望的存在,以及所有逆境都只是暂时性的。分担配偶的烦恼,一个慈爱的微笑或温柔的拥抱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都能给予对方信心。
    ·  爱语:说温和、慈爱的话,给予配偶安慰及善导。通过爱语能与配偶 达到和谐相处的有效沟通。
    2、持戒:人类结合最根源的形态是男女的结合。故在这个前提下,婚姻生活的男女性行为是被认可的;反之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婚姻生活以外的男女关 系是被否定的。身为正信的佛教徒应受持五戒。这是维护个人基本道德、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家庭的和乐及社会秩序的方法。有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睦和安宁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甚至闹婚变或演出悲剧的结局,进而造成社会的不安,人心的堕落。故为了家庭的幸福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婚姻的美满,夫妇间应严守不邪淫戒。
    3、忍辱:夫妻之间应在菩提道上互相扶持与勉励,给予耐性与忍让。对于配偶的不尽善应给予忍耐与体谅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夫妻之间的沟通扮演着非 常重要的角色。夫妻之间之所以会产生感情不和睦、婚姻不美满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往往其缘由处在缺乏沟通。
    4、精进:夫妻之间共同精进学习,在学佛道路上互相扶持与互助。
    5、禅定:把心柔软化,以沉稳的心来面对与配偶意见上的分歧或是相处 时的矛盾等。
    6、智慧:以善巧温和的方式来化解彼此的矛盾与分歧。


  4. 兄弟友爱

    兄弟间的根本道德,可说是平等之相敬相爱。论及兄弟关系,中国所讲求的是 “兄友弟恭”,亦是以 “悌道” 为重心。兄弟姐妹之间愉快地相处与顺利地进行共同的家庭生活。在此当中家庭成员之间应持有温柔的态度并保持敬爱、容忍、互助与关怀等道德修为。

    兄弟之间应尽的义务

    (一)兄弟友爱实践慈悲喜舍六度行

    1、慈:对兄弟慈爱,时时关怀兄弟姐妹。
    2、悲:当兄弟姐妹有身心上的痛苦或面对问题时,应给予安抚与鼓励或协助。尽量共同分担家务,不让某一方造成生活上的负担。
    3、喜:要成为兄弟姐妹需具足因缘,必须珍惜。当兄弟姐妹有所成就或是善行时,应给予赞叹与鼓励。让他们能够在他的领域当中更上一层楼。不比较,也不竞争,彼此相处和睦与友爱。
    4、舍:应给予兄弟姐妹彼此的空间,不占有也不剥夺,让彼此在各自的范围当中发挥。

    (二)六度

    1、布施:
    ·  财施:若兄弟姐妹当中面对经济上的烦恼与困境时,必要时应给予建议或协助。
    ·  法施:与兄弟姐妹分享佛法,帮助他/她离苦得乐。通过修习、 实修及领悟佛法。鼓励他们一起参与佛学讲座、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课程、静坐等活动。先从自己做起,让他们感染到您得到佛法 的喜悦,进而引导他们参与佛学活动或修习佛法。
    ·  无畏施:给兄弟姐妹信心与鼓励,使他/她脱离恐惧与烦恼。分担他们的烦恼,一个慈爱的微笑或温柔的拥抱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都能给予信心。
    ·  爱语:说温和、慈爱、柔软的话,给予兄弟姐妹安慰及善导。通过爱语与兄弟姐妹之间达到和谐与有效的沟通。
    2、持戒:身为正信的佛教徒应受持五戒。这是维护个人基本道德。身为家庭的一份子,应成为家人的榜样,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也不做让家人蒙羞的事情。
    3、忍辱:应给予兄弟姐妹耐性与忍让。对于家人的不尽善应给予忍耐与 体谅。
    4、精进:共同为了家庭生活而努力,懂得奉献与服务家庭。在学佛道路上互相鼓励与精进。
    5、禅定:若与兄弟姐妹之间在意见上有分歧或是相处时有矛盾时,应以柔软与沉稳的心来面对,不急也不促。
    6、智慧:若兄弟姐妹在处理事情或是情感上有偏差时,应以善巧和温和 的方式来给予他们引导。